开元体育元故事丨深圳女孩留学归来“守艺”皮影
发布时间:2024-06-02 22:39:49

  “六一”儿童节当天下午,在大鹏新区大鹏办事处下沙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教室里,罗雯婧打开团队新编的《东纵英雄刘黑仔》绘本,一边给孩子们讲述这位抗日英雄的故事,一边教大家为刘黑仔的皮影形象上色、拼装,然后组织大家进行故事试演,并体验AR技术与皮影的体感互动游戏……

  出生于深圳大鹏的罗雯婧身上有很多标签:海归、90后创业者、非遗传承工作者、数字皮影探索者……4年前,罗雯婧从英国伦敦艺术大学研究生毕业之后,选择了传承非遗的“皮影”文创之路,从600多年历史的大鹏所城出发,成为深圳一名青春“守艺人”。

  创业不满四年,疫情占了三年。疫情之下,她的数字化“皮影戏”创业之路,上演了怎样“向未来”的故事?

  在英国伦敦艺术大学(以下简称伦艺)一场学生毕业设计作品展上,英国广播公司(BBC)记者Gentry被一幅《皮影博物馆》空间设计作品吸引住了。在这座船形的博物馆里,陈列着中国各式“皮影”人物,讲述着一个个古老而神奇的故事……曾以建筑师身份在中国云南参与乡村建设的Gentry,喜欢中国传统文化。他在现场找到《皮影博物馆》作者、来自中国深圳的留学生罗雯婧,俩人就中国“皮影”艺术的话题进行了开心的交流,并成为微信好友。

  皮影戏始于西汉,是中国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巧妙结合而成的独特艺术品种,201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罗雯婧的毕设作品《皮影博物馆》以大鹏所城为背景,以中国传统皮影艺术元素为设计语言,融合了大鹏当地海洋文化,“在地”探讨人和城市之间的距离……

  罗雯婧从小在大鹏长大,大鹏所城是她熟悉的家园。这座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的古城,是我国东南沿海现存最完整的明代军事卫所城之一。大鹏所城有着深圳“文化之根”的美誉,深圳别称“鹏城”由此而来。

  2017年,从中央美术学院本科毕业,罗雯婧远赴英国伦敦艺术大学就读空间设计专业研究生。那一年,她在“大鹏皮影”非遗传承人蔡劲笋的指导下,开始接触这一古老的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皮影”艺术如穿越时空的一束“光”,在她眼前闪亮着。在去伦艺留学的行李箱里开元体育官网入口,她塞进了一大卷创作“皮影”的牛皮……

  对于罗雯婧的毕设作品,外国导师表示“看不太懂”,但却十分好奇。“能在毕业设计作品中,将中国传统‘皮影’艺术带到伦艺,带到英国,让更多人关注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神奇,不管导师给作品打了多少分,我认为结果都是成功的开元体育官网入口。”

  作为土生土长的深圳女孩,罗雯婧身上有着天生敢闯、敢拼的DNA。从伦艺研究生毕业后,她决定回深圳,和另外两名艺术专业的海归博士一起做“皮影”艺术文创。

  从本科学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到研究生选择的空间设计专业,过硬的专业背景及素养,让罗雯婧看到了“皮影”艺术的独特魅力。其材料的透光性,空间呈现的立体感,能给天马行空的艺术创作,带来N种想象的可能。她想通过现代数字AR技术,“活化”古老的传统皮影艺术。

  手绘、描样、刻板、上色、拼装、剧本、唱演……这是传统“皮影戏”的创作流程。而数字“皮影”的创作过程更为复杂:除了要完成传统工序,还要将三维立体人物模型转换成二维平面,利用传感器将物体进行骨骼绑定,才能实现虚拟画面与现实的实时同步——绘稿、电脑骨骼绑定、肢体运动、渲染、编程、场景调度、镜头语言……5分钟的影像,5个人、两个月,才打磨出了团队首个文创产品——《数字交互皮影剧》。

  2019年5月19日,在第十五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罗雯婧带着这款AR数字“皮影”产品首次亮相。这是一个有关金丝猴和大熊猫的“皮影”故事,当观众站在大屏幕前,感应器能捕捉到其动作,并通过自己的肢体语言,参演到故事中去。看到大屏幕上的金丝猴、大熊猫,跟着自己动作,或挠头,或挥手,或跳起……大家觉得这“皮影戏”特别鲜鲜,玩得不亦乐乎。

  当传承千年的古老艺术和智能AR技术“在一起”,这很深圳!从观众的喜爱程度看,团队这场AR数字“皮影”首秀是成功的。但作为新创业的公司,这款投入超20万元的产品却是“失败”的,因为没能很好解决“谁来买单”的市场变现问题。

  看似失败的《数字交互皮影剧》,后来被“不甘心”的罗雯婧“救活”了,变成一个“皮影盒子”。这个能变魔法的“盒子”,将皮影安装、颜色绘制、剧本演绎、科普宣传融汇其中,成为一款故事性极强的交互文创产品。在连续推出了《齐齐森林》《东纵英雄刘黑仔》《粤剧皮影白蛇传》等故事之后,“皮影盒子”成为走进幼儿园、社区传承皮影戏的主打产品。如今,已有数万人次在玩“皮影盒子”中,学习和接触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

  当罗雯婧的团队在深圳一步一个脚印,开始着数字“皮影”的探索和尝试时,2019年“5·18国际博物馆日”,由国家艺术基金资助,中国美术学院承担建设的“皮影数字博物馆”正式上线,数字艺术正将“非遗”传承带进一个全新时代。

  “大家好,吾系海岛媒人阿龙婆……”2021年12月底的一天,南澳办事处文体中心四楼老龄长青大学的活动室里,皮影戏《南澳渔民娶亲》正热闹开演。演媒人“阿龙婆”的潘阿姨和几名老伙伴站在白色布幕后,一边操控着道具的“手杆”,一边变身戏中的媒婆、新娘、新郎……大家用南澳本地话时而歌唱,时而念白,惟妙惟肖地再现当年南澳渔民海上迎亲的场景……

  这是南澳办事处老龄长青大学2021年“皮影班”的结课汇报演出。一直重视“非遗”文化传承工作的南澳办事处,拥有“渔民娶亲”“舞草龙”等多个省、市级“非遗”项目。为让“非遗”传承更有趣,南澳办事处老龄长青大学创新地开设了皮影戏《南澳渔民娶亲》课程。于是,作为本土“非遗”传承的新生代,罗雯婧成为这门“皮影课”的年轻老师。

  传承400余年的南澳渔民娶亲礼俗,入选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而同为省级非遗项目的“大鹏皮影戏”,将如何以“非遗”演绎“非遗”?2021年3月,罗雯婧带着创作团队请教了“南澳渔民娶亲”非遗项目传承人陈慧琪,按照传统皮影戏的创作流程,开始着手编创课程。

  在了解南澳“渔民娶亲”传统习俗后,罗雯婧结合“渔民娶亲”的民俗特色,带领团队采用传统牛皮创作,在细节上“绣花”,伴娘一把小伞上的喜庆图案,挑彩礼的人箩筐里的橘子和喜饼,喜船上的窗花……通过绘图、剪形、勾线、上色、缝制、插签等传统“皮影”创作工序,让人物形象、故事更生动起来。

  2021年10月,在第十七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南澳办事处展示了这份“非遗+非遗”文化大餐——“渔民娶亲”皮影戏。当戏中色彩明丽、形态可掬的皮影人物一亮相,一下子引来众人围观。

  2022年2月15日,虎年元宵节。《南澳渔民娶亲》皮影戏视频版正式发布,很快在南澳人的朋友圈“刷屏”,给这个因疫情而变得寂静的新春,增添了些许“节气”。

  “原来当年渔民在海上婚嫁的礼俗,这么有仪式感呀!”皮影戏是老一辈人玩的民间艺术开元体育元故事丨深圳女孩留学归来“守艺”皮影,而渔民娶亲婚俗现在已从海上搬到岸上,连本地的这些老人家都快遗忘了。“大家都觉得好新鲜呀,”年近七旬、扮演媒人阿龙婆的潘阿姨很开心。“排练这段时间,我们‘皮影班’的老人都玩得很嗨呀,这要特别感谢小罗,难得她这样留学回来的大鹏本地年轻人,热爱传承这些传统非遗文化……”

  除了“渔民娶亲”,南澳还有“舞草龙”等省级非遗项目,这些本土传统文化习俗,都是通过老一辈人口口相传及身体力行传承下来的。当老一辈慢慢老去,如何保留和传承下去?“这是个迫切而重要的问题。后期,我们还会探索采用AR、VR等技术手段进行再创作。”在罗雯婧看来,皮影戏《南澳渔民娶亲》是一个让团队“守住初心”的项目,将让团队在非遗传承的路上走得更远。

  《渔民娶亲》皮影戏制作成功,给了罗雯婧自信,她开始编创另一个皮影戏作品——《东纵刘黑仔》。从小在大鹏所城里欢跑,听着村民讲着古城的故事长大,罗雯婧的“童年滤镜”里,古城是一处宝藏,有着永远讲不完的故事。“东纵英雄”刘黑仔的故事,她在上大学时便创作了连环画《刘黑仔》。要用怎样的“皮影”艺术产品,讲好大鹏故事、深圳故事?“那就看我们自己有多大的自信!”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留学之后,罗雯婧更加深刻地意识到这一点。如何用新技术和当代审美,在更合适的商业模式中传承“皮影”,打造文创爆品?从最新交互技术的“皮影盒子”,到最传统的《南澳渔民娶亲》皮影戏,罗雯婧在实践中探索着。

  一个好的数字皮影产品的打磨,其实是需要很多工序:插画师出图,设计师刀模雕刻,AR动画部分还需要工程师和动画师的协同工作。与传统皮影相比,数字皮影产品更费时费力。在2021年深圳设计周的一场沙龙活动上,她以团队研创的“玩影”系列产品为案例,剖析自己打磨产品的思路。“传统艺术需要时代的血液,需要坚忍的意志,因为艺术不是‘速食品’,没办法可以在短时间内速成。”罗雯婧在分享中表达了这样的理念。

  沙龙一结束,台下的听众将她围住问个不停,表现出对“皮影”文创的极大兴趣。那一刻,她突然觉得“皮影”确实有“戏”。

  深圳作为创意之城,加上优越的人才服务和创业扶持政策,正成为海归艺术人才奔赴的目的地。罗雯婧发现自己的“皮影”文创之路,并不会太孤单。

  2021年国庆节期间,墨尔本大学艺术与文化管理硕士专业的3名中国留学生:珠海的唐榕、广州的刘纽和武汉的孙一璁,通过某网红社交平台,联系上罗雯婧的“玩影”工作室,先后两次组队来到深圳大鹏,请罗雯婧对她们编创的皮影戏《留学记》进行指导。十月底,在大鹏一场“皮影”社区公益活动上,在她的指导下,《留学记》首次练习登台演出。留学生如何面对语言障碍、学业压力、疫情影响等“打怪”经历,加上唐榕和刘纽即兴演唱的rap,把台下的观众都逗乐了……

  《留学记》拍成的视频作品,得到了外国教授的称赞。三人的论文也分别针对皮影的观看动机、营销展开调研和讨论,并获得最高等级的评价。这一成功毕设案例,在墨尔本大学的中国留学生中引起了一波“皮影”研究热。

  “这就是我们的中国文化自信。”唐榕和伙伴们重新认识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性与稀缺性。“但中国传统文化要被更多人所关注,离不开商业化。艺术要与市场连接,传统艺术才能走近大众生活。”唐榕很认可罗雯婧的团队,“他们敢于将传统艺术商业化,做了‘皮影’艺术衍生产品、动画设计、启蒙教育、团建活动等等公众普及相关的事情,让‘皮影’变成了人们身边的物件、活动,带有一种深刻的传承意识。”

  3月2日,深圳的疫情仍呈胶着状态。因工作室在南山科技生态园,那段时间不时有员工需居家隔离,罗雯婧决定回到大鹏“居家办公”。

  走过一段坑坑洼洼的泥泞路,就到了她位于大鹏山庄围墙之外的工作坊。一人高的白色围挡,将这处老房子与外面的泥路隔开,成了独立的“庭院”。而一墙之隔就是大鹏当地一个高档住宅小区。夹在高楼与山村中间的工作坊,外面不时有轰隆隆的泥头车经过;屋内的大客厅里,堆放制作皮影的牛皮,和一些半成品随意放在地上、桌上,还没来得及整理……

  “别看这里现在有点乱,这可是毗邻伯公庙的一处风水宝地,那棵老榕树可是风水树……”罗雯婧对由家里这处老厝改造而成的工作坊很满意。

  “公账里已没有一分钱了,员工工资只能先欠着。”那段时间,基于对深圳和自己的“相信”,罗雯婧还没焦虑到失眠,“还好手上有两个正在执行的项目,估算了下,还能扯平。”但她也做了“最坏”打算:再撑一段时间,如果不行,就先结业一段时间去“打工”好了。

  “没办法,年轻就要拼呀,创业就要接纳各种可能,比如‘三更贫,五更富’……”作为“商人”时,罗雯婧很清醒。

  先是团队受邀开始参与南山区沙河街道归国华侨故事《风雨归乡人》皮影戏改编;接着,有一位投资者对罗雯婧的创业项目感兴趣,想提供留仙文化园2000平米的场地,邀请工作室进驻;而位于大鹏东山社区的非遗研学营地,也开始筹备……

  “创业是一种延迟的满足感,为实现自己的目标,一步步去接近它。现在我们也还只是在‘打游击战’,”罗雯婧笑称自己走的是“从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如果不受疫情影响,希望明年团队能再上一个台阶,处于一个成熟的形态。“我只希望带着团队顺着一定的步调前进,不受侵扰。不然,我真的怕错过了生活。”

  出生于5月双子座的罗雯婧性格倔强开元体育官网入口、做事笃定。在她看来,家国情怀与深圳女孩“爱搞钱”,其实并不矛盾。尽管困难不断,她仍坚信自己选择的“皮影”文创之路。

  在常见落霞满天的7月,非遗研学营地迎来第一批放暑假的孩子,罗雯婧忙并快乐着,“一切正在向上,接下来我们也将上线‘非遗+海洋文化’项目……”

  走窄门,见微光。近年来,国家关于“让中华传统文化芬芳浸润心灵”的倡导,以及对中小学生美育的重视,都释放出文化艺术“向未来”的信号。而深圳打造时尚创意之都的愿景,更是给了她一颗“定心丸”。“我们希望‘皮影’艺术的设计之美、体验的乐趣,走进寻常百姓家。”

  妈妈袁影明说起这个从小独立、敢想、敢做的大女儿,欣慰中略带着心疼。“创业不可能一帆风顺,平时我们也只能帮补她一点,比如关心她有没有钱吃饭、给车加油……”说罢,袁影明笑了起来。“她会去到她想去的地方,就像当初她说要考上央美、要去伦敦艺术大学留学一样。”

  好的故事需要有人去挖掘,好的风景需要有人去发现。@故事发现者,如果有感动到你的故事、你闻所未闻的故事,让你对深圳这座城市的历史和未来有所思考的故事;如果有能让你感受到深圳文脉跳动的景象,让你大开眼界的创意空间,欢迎联系晶报提供“元故事”“观文脉”选题和线索。根据选题和线索的价值,晶报将为故事发现者提供100-1000元不等的报料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