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金你好,我是工文锅,今天想和你分享的书是《地理学与生活》,这本书是一本地理学经典,我会在这篇文章中,为你讲述书中最有价值的内容,你将听到:地理学中四个典型问题,并通过这四个典型问题,来了解地理学与我们每个人生活的密切联系。
说起地理学,你也许会认为,地理学就是讲述山川河流分布、告诉我们各个地点位置分布的学科,与每个人的生活关系不大。那通过读《地理学与生活》这本书,你应该会对地理学有一个全新的认识。这本书结合我们生活中的常见现象,用通俗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地理学上专业的研究领域。它将告诉我们,地理学除了研究自然环境的位置分布之外开元体育官网入口,还研究关于文化、、经济方面的知识,并且这些知识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这本书教我们从地理学的角度认识我们周围的现象,这是一个比较新的思路。通过本书,除了学习一些地理上的入门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对地理这个学科有一个宏观上的认识,对拓展自己的认知地图很有帮助。
我们都知道,板块运动和侵蚀作用形成了世界各地的不同自然地貌,也形成了不同的气候条件。那么,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也就成为了我们祖先的必然选择,生活在海边就靠打渔为生,生活在内陆就靠种田为生,生活在山上就靠打猎为生,各有各活法,大家相安无事。事情的变化发生在工业之后,人们找到了制造、利用机器的方法,这种自给自足的生活就被打破了。以前靠人力,现在就要靠各种其他的能源了,远的有煤炭、石油,近的有天然气、核能,照理说这是人类的进步,是个好事,问题出在资源分布不均衡上。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只能通过交换或掠夺,国家也因此产生各种博弈,这至今也是国家外交的重要领域。不仅如此,机器的产生,让人们的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并且走上了不断追求更高效率的高速路,专业化分工就是追求效率的结果。在全球经济中,不同国家承担不同的分工;在国家经济中,不同城市承担着不同的分工。读《地理学与生活》本书,从自然环境到国家,再到经济发展,我们依次走进地理学研究的四大版图:自然环境、、文化及经济。
本书的三位作者也是美国地理学研究领域的资深学者,阿瑟·格蒂斯和他的夫人朱迪丝·格蒂斯是美国中学地理学计划的原作者之一,而费尔曼则在人文地理领域颇有建树。他们编撰《地理学与生活》这本书的初衷,就是希望帮助人们全面的了解地理学这一学科,并掌握一些基础的地理学知识。本书一经出版,就因为趣味性与科普性的完美结合而大获成功,至今已经再版十一次了,也成为美国地理学方面首屈一指的科普读物和入门教材。
第一个重点,为您介绍自然环境领域中的能源问题。人类使用的主要能源经历了煤、石油、天然气的转换过程,它们更换迭代的原因是什么?而太阳能、核能这些新能源又能否在将来被广泛使用呢?
第二个重点,为您介绍地理学领域中的国家边界与国家冲突问题。国家边界是产生冲突的高频地带,那产生冲突的具体原因究竟是什么?
第三个重点,为您介绍文化地理学中语言和宗教的相关内容,透过这两点去看待文化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第四个重点开元体育官网入口,我们一起来看经济地理学中的城市化问题。过去几十年,我们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很快,但有很多人虽然住在城市里,但生活却非常艰难,一点也不“城市化”,这是为什么呢?
先来看第一个重点,自然环境领域中的能源问题。能源是人类繁衍至今并进行生产活动的基础;在自给自足社会,人们利用能源的最主要的方式就是人力和牲畜,后来发现了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这种高效率能源的发现和利用让人们完全进入了新的时代,而伴随着时代的进步,能源也变得越来越重要。这种重要性,一方面体现在整体的供不应求上,还体现在能源是采集其他一切资源的基础。
说起能源,就不能不提煤炭。煤是推开工业大门的先锋,掀起了第一次能源。从十八世纪中期到十九世纪初,美国由煤供应的能量逐步发展到占总能量供应的八成。后来随着石油资源的开采利用,煤提供的能源比例下降到了百分之25左右,而石油所占的比例为百分之50左右,后来天然气的使用将石油的供应比例压缩到了百分之四十,近些年,天然气的使用比例逐年上升。从煤到石油,再到现在的天然气,人类社会的主要能源来源进行着更迭。那么,造成这种能源结构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原有能源的储量不够使用了吗?不是这样子的,主要的原因不是存储量,而是使用成本,确切的说,主要是运输成本和环保成本。具体来看,煤炭的运输成本比石油高很多,使用起来也越不如石油方便,再加上汽车的推广,石油的兴盛也就理所应当了;但是天然气被发现之后,就凭借着更方便的管道运输,和更环保的燃烧效果,成为人类能源的更优选择。事实上,就存储量而言,在全球范围内都是煤多、油气少的格局,全球目前已探明的油气储量是不足以人类长期使用的。
其实,一种资源是否被利用要受到两个因素的影响。其一是当前的技术水平,这种技术水平体现在能源探测和利用能力两方面,要能发现更优质的能源,并有相配套的利用技术,二者的结合才能催生一种新能源的广泛利用。煤炭、石油、天然气三种能源的推广都是这样;除了技术水平,另外一个影响能源是否被使用的原因是使用代价。一种新能源要想替代旧能源,它的使用代价必须要更小。煤炭比原来的人力和牲口使用代价小,而石油又比煤炭的使用代价小,运输成本小,对环境污染也更小,而天然气在这两方面又优于石油。
我们可以基于这两个结论,从技术水平和使用代价两个角度来分析其他形式的新能源。太阳能是最清洁的能源,使用代价很小。当前主要有两种利用形式,一种光热,就是直接利用太阳光产生的热量,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太阳能热水器;一种是光伏发电,就是把太阳能集中起来并将其转化为热能用来发电。但其最大的问题就是技术水平的问题,能量收集和储存的技术不太成熟,成本很高。风能和水能的利用存在类似的问题,使用代价小,但是技术水平还不够。核能被有些学者认为是解决能源短缺问题的主要办法,核燃料能够提供几乎取之不尽的能源,但核能源最大的问题在于安全问题,除了本身运行容错率的问题之外,有人担心核电站极易成为袭击的目标,潜在威胁太大,也就是使用代价太大。
好,我们总结一下能源方面主要说的问题,首先,全球范围的主要能源供应经历了由煤到石油,再到天然气的更替过程;其次,能源能否得到利用主要取决于技术水平和使用成本;最后,新能源的利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太阳能、水能和风能的劣势在于技术水平不足带来的高成本,核能的劣势在于使用成本上的巨大风险。
第二个重点是地理学领域里国界和国家冲突的问题。首先,我们要明确国家的概念,所谓国家,就是在国际水平上的独立单位,占有一定面积、有永久居民的领土,而且对其内政与外交事务享有完全主权。也就是说,要成为一个国家有三个要素,人口,领土和自主权,人口和自主权都好说,领土划分在国与国之间成为一个重要的冲突起源。不同的国界类型,有着不同的冲突起因。
第一种冲突起源是内陆国的国界。世界上有少部分国家是内陆国,这些内陆国没有自己的沿海港口开元体育官网入口,在全球贸易中有着更多的困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们要么和邻国协商,租用他国的港口,要么通过签订协约打造货物通道,自建港口,无论哪种方式,都极易产生冲突。
第二种冲突起源是河流湖泊这种类型的国界,这种国界的主要分歧是边界应划在河流的哪一处,沿左岸还是右岸,还是沿水道中线。比如苏联和中国之间的国界问题,苏联坚决要求其主权要延伸到中国东北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沿岸,争议在两国间长期存在,直到1987年双方在协定边界为河流主航道。
第三个边界冲突因素是少数民族身份。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国家都是多民族国家,存在不只一个文化族群。人为划定的国界可以很清楚地把两个国家划分开,但很多时候国界两边的人群有着共同的民族和文化认同,文化认同和力量的博弈可能导致冲突。具体来说就是如果一个地方居住的少数民族,在历史上和一个国家存在着很深的联系,现在却受另一个国家管辖,这种情况极其容易爆发领土冲突。少数的爆发形式除了领土问题之外,还有一种表现形式,就是一些无国家民族在自己的国家内寻求自治,试图从现存的版图中划出一个新的民族国家。
第四个冲突产生的原因就是国家边界附近的资源争夺了,这种冲突是最常见的。邻国之间可能因为贪图边境地区的某些资源而挑起战争,这些资源包括有价值的矿产资源、农业资源,还有文化资源,比如具有宗教意义的特定地点。1991年的海湾战争发生的原因之一就是矿产资源方面的矛盾,伊拉克和科威特边界发现了一块储量很大的油田,该油田主体位于伊拉克境内,小部分延伸到科威特境内,两国对资源如何分配无法达成共识,最后爆发战争;而以色列政府和巴勒斯坦人之间的一个主要争论点就是对宗教圣地耶路撒冷的使用和控制。
好,说到这里我们总结一下第二个重点的内容。国家边界是产生冲突的高频地带,不同的国界类型有着不同的潜在原因。主要有四点,第一,内陆国的国界容易因为贸易的货运港口产生冲突;第二,以河流湖泊为国界容易因为国界不明确发生冲突;第三,国界附近的少数民族常常成为不稳定因素;第四,国界附近的资源分配问题容易引发冲突。
第三个重点是文化地理学领域的语言和宗教问题。文化是用来概括一群人生活方式的特定行为模式、理解力和适应性。提到文化差异性,首要我们要谈的就是语言,语言是不同文化群体间最显而易见的差别,并且语言的不断变化往往也反映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影响。也就是说,语言的传播和交流往往就代表着文化的融合,而语言的变种往往也代表着文化的独特性。我们以国际语言-英语的传播和变化来理解这个过程。
英国殖民者用殖民、贸易和战争的方式,把英语传播到了包括非洲和亚洲的世界各地。在这个四百年传播过程中,英语从仅有欧洲700万人使用的地方语言,发展成为一种真正的国际语言,是四亿人的母语,还有六亿人把英语作为第二语言,还有数百万人能较熟练地使用英语。英语语言的扩张消灭着很多地方的语言多样性,但这不是一方单独消灭另一方的过程。那些母语不是英语却讲英语的人远远多于母语是英语的人,这些人以英语为载体,根据当地风格将其改造,让英语更适合自己的文化、语言背景和需要。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与原来英语截然不同的“土著英语”,这很好的体现了文化交流、然后融合的过程。比如,孟加拉国、印度、肯尼亚、巴基斯坦等国家由于种种历史原因,英语在他们的社会中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但这些地方的英语与美国、加拿大的英语有很大差异,它们发展出了极具自己特色的区域性英语。英语的传播本是为了国际上统一的交流,但在交流的过程中,在很多地方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这恰好反应了文化交流中的特点,从来没有一方完全压倒另一方的胜利,只有彼此的互相影响和融合。
语言的传播可以反映文化融合的过程,而一个民族自身的语言,往往反应了这个民族的文化脉络,通过民族语言来探索民族的文化特点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比如,语言体现着民族传统上的主要生产形式,阿拉伯语中,有八十个关于骆驼的词语,日语中,有20个关于水稻的词语,俄语中有关冰雪的词语很丰富,巴西人使用的葡萄牙语中关于河流的词语很丰富,因为他们居住在亚马逊河流域,有很多的河流。还有,语言在性别之间存在着明显或者微妙的差别,这些差别反应了民族文化中关于性别的看法。比如在非洲的某些地区,一些词汇只能男性使用,女性禁止使用,而一些女性使用的词汇男性也绝不能使用。语言中的这些特点,一定程度上反应了这个民族男女之间社会分工和地位的差别,语言上性别差异越大,性别角色之间的差别也越大。
除了语言,宗教是探究民族文化的另一个角度。宗教是民族文化的一个显著代表,但宗教在文化中起到的作用在不同民族间差别很大,这不同于语言。有的民族文化中,宗教处于核心地位,在社会中起主导地位,但在有些民族中,宗教变得无关紧要甚至会遭到。我们用几个例子看,犹太教发源于3000多年前,是一个十分特殊的民族宗教,们因为忠诚的信仰被人称作犹太人。早年间犹太人军事力量比较强大,有着自己的领土和国家,这种政教合一的状态加强了他们对宗教的信仰,后来他们的国家被不信教者征服,他们大多流离失所,但犹太复国主义却已经成为他们信仰的一部分。直到1948年,以色列建国实现了犹太人的复国目标,在巴基斯坦地区创建了一个犹太人自治的国家。在这个例子中,民族宗教对社会活动的影响非常大。
更多的例子中,宗教对我们的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却没有那么大的影响。比如我们熟悉的教、伊斯兰教或是佛教,这些教义大多都指导人们向善,倡导一些比较正能量的价值观,对社会的文化有一定的影响,但在大部分国家影响力有限。现在的社会现实中,关于宗教的看法,越来越多的人对宗教和宗教信仰漠不关心或者拒绝,特别是工业化比较发达的国家,宗教在这些国家的影响力很小。
宗教作为一种文化产物,对社会和人们的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这些影响有好有坏。宗教能带来一些好处,比如宗教影响比较深刻的国家,信仰起到了很好的社会粘合剂的作用,对社会治理的好处显而易见;有时,宗教带来的影响没有明显的好坏,比如印度因为信仰有一些传统饮食禁忌,这对当地的家畜和农作物种类有着深刻的影响,有时宗教也会带来很严重的危害,大多是狂热的宗教信徒,他们把符合教义和必须得到救赎置于社会秩序中极高的地位,当他们感受到无休止的贫困和国家上的软弱时,很容易演变成报复社会的。
好,我们来总结一下我们所说的第三个重点。在地理学的文化领域,我们挑了语言和宗教两个维度来探究文化的传播、融合以及对社会的影响。首先,语言乃至文化的交流过程中,不存在一方压倒另一方的完全碾压,只是交流过程中的彼此融合;其次,民族语言往往反应了这个民族的文化脉络,我们从民族的主要生产活动和性别差异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最后,宗教作为文化的一个方面,对不同国家的社会影响差别很大,有大有小,这种影响也有好有坏,不能一概而论。
下面我们进入到第四个重点内容,经济地理学领域中的城市化问题。现代社会城市的产生,源于制造业的蓬勃发展。有了工业生产之后,人们不必局限在土地上讨生活,逐渐聚集到一起从事工业生产谋生。这些产业工人聚集到一起后,他们除了完成工厂生产任务,自身还有饮食、教育、住房等等基本需求。为了满足这些需求,有另外的一群人来到这片土地,通过提供这些服务来谋生。这个过程虽然简单,但可以反应一个城市基本的经济结构。任何一个城市的经济结构都可以分为基础部门和非基础部门,基础部门指的是上面提到的工厂工人,他们在更高级别的市场经济中承担职能,向外输出产品或服务让金钱流入本地区;非基础部门指的是上面所说的后来的,他们为城市单元内部提供服务,也就是靠为城市本身的居民提供产品和服务为生,他们的劳动对于城市的正常运转是不可缺少的。正常情况下,基础部门和非基础部门的人数存在一个比例,不同规模的城市这个比例也不同。对于一个百万人口的城市,一个基础部门人口对应两个非基础部门的人口,也就是说一个工人要对应两个服务员。这就意味着,一个城市新增加一个基础岗位,会带来三个就业岗位,这是经济增长中的乘数效应。那么我们可以做出这样一个论断,一个城市的规模,也就是人口数,取决于这个城市基础部门的产业规模,基础部门越繁荣,城市能容纳的人数也就越多。
有了这个结论,我们就能理解我们国家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些问题了。通常意义上,城市化指的是城市人口的增多,但我们很多城市的非基础就业人口增长量大大超过了基础就业人口的增长,必然会导致城市中很多人生活质量下降,这种条件的城市化,仅仅是城市人口增加了,但人们的生活水平并没有提高。所以高质量的城市化,应当是以经济发展带来的基础部门增长所引发的整体增长,而不仅仅是人口由农村搬到城市。
当然了,城市的形成和发展绝不是那么简单的一个过程和结果,还有不能忽视的一点就是因为聚集到一起而产生的其他变化,我们称之为集聚效应。集聚指的是人员和活动为了互惠而在空间中的聚集,这种聚集无论对于个人还是企业,可以获得比单独存在不可能享受到的好处。第一个显而易见的好处就是基础设施方面节省的成本,因为诸如交通设施、社会服务、公用设施之类的基础设施现在由更多的人共享,人均成本必然会下降;其次,区域上的集中导致了资本、熟练工人及配套服务的集中,在生产成本和生产效率方面都可以得到改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聚集经济大大降低了即时生产的成本,提供了柔性生产的可能性。即时生产这个词指的是对生产任务的快速响应。在只有单个厂家存在的区域,要想实现一定货就生产的高效,就必须大量存储原材料和成品,这样才能减少原材料运输次数,并且避免给买家送货延误造成损失。而所谓柔性生产就是生产者能够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动,迅速调整自己的产品。而集聚效应在这方面发挥的作用尤其重要,因为工厂自身不积压原材料和产品,核心竞争力就是自己的生产能力。在这样的生产条件下,工厂调整生产速度和产品种类的速度自然很快。这种柔性生产的模式对外部供应的依赖性很强,是集聚效应所带来的好处。
总结一下第四个重点的内容,城市的产生是由于工业的繁荣发展,由此可将城市经济分为基础部门和非基础部门两部分;而城市的基础部门规模决定了城市的规模,所以城市化应当是以基础部门扩张为基础的城市人口增加,这才是高质量的城市化;而城市化带来的集聚效应给产业的发展又带来了好处,能够实现即时生产和柔性生产,反过来促进了城市化的进程。
首先,我们说到了自然环境领域的能源问题。全球范围的主要能源供应经历了由煤到石油,再到天然气的更替过程,这种更替由能源的开发技术水平和使用成本驱动;而新能源能否得到广泛的应用也可以从技术水平和使用成本两方面来探讨。
然后,我们解释了地理学领域的国界和国家冲突的问题。边界是产生冲突的高频地带,不同的国界类型有着不同的潜在原因。主要有四点,第一,内陆国的国界容易因为贸易的货运港口产生冲突;第二,以河流湖泊为国界容易因为国界不明确发生冲突;第三,国界附近的少数民族常常成为不稳定因素;第四,国界附近的资源分配问题容易引发冲突。
再然后,我们解释了地理学文化领域的语言和宗教现象。我们用语言和宗教两个维度来探究文化的传播、融合以及对社会的影响,并得到这几个结论。首先,语言乃至文化的交流过程中,不存在一方压倒另一方的完全碾压,只是交流过程中的彼此融合;其次,民族语言往往反应了这个民族的文化脉络,我们从民族的主要生产活动和性别差异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最后,宗教作为文化的一个方面,对不同国家的社会影响差别很大,有大有小,这种影响也有好有坏,不能一概而论。
最后,我们解释了经济地理学领域中城市化问题。城市的产生是由于工业的繁荣发展,由此可将城市经济分为基础部门和非基础部门两部分;而城市的基础部门规模决定了城市的规模,所以城市化应当是以基础部门扩张为基础的城市人口增加,这才是高质量的城市化;而城市化带来的集聚效应给产业的发展又带来了好处,能够实现即时生产和柔性生产,反过来促进了城市化的进程。
能源问题、宗教语言问题、领土问题和城市化问题,分别属于地理学的四个研究领域:自然环境、文化、和经济四个领域。通过地理学的这四个领域,我们能得到一个看待问题的新角度,因为我们所熟知的相关热点事件常常是这几个领域综合影响下的结果。比如温室效应的问题,从自然环境这个角度上来说,二氧化碳大量排放的原因是化石燃料的大规模使用;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发达国家主张每个国家都应该限制二氧化碳的排放,发展中国家认为当前的环境问题主要责任在发达国家,所以发达国家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从经济角度来说,正是环境治理的代价越来越大,人们才会更加渴求相对清洁一些的新能源。开元体育《地理学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