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体育官网入口外语专业面向AI时代的国际研究转型
发布时间:2024-03-31 13:09:36

  外语专业面临AI时代和当今社会的双重挑战。走出困境的出路就是实施根本性变革:从单科性、专一性、封闭性的外国语言文学技能型人才培养转向多元性、复合性、跨学科性国际研究的研究型人才培养。外语专业转型是未来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和服务于国家战略的需要;转向国际研究可促进外语学科与其他临近学科的深度交叉融合,更好地发挥其“借鉴”与“传播”的社会文化功能;转型的优势在于有其外语能力的支撑,有其对于语言与文化文明的独特理解,有其对于跨文化教育的独有情怀。

  伴随着ChatGPT人工智能技术的问世,外语界已开始面向AI时代思考外语教育的未来。近期相关研究表明,AI时代高等教育面临着全方位变革,而且AI技术带来的变革不是一般性的不痛不痒的改革,而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性变革(钟秉林等, 2023; 刘永谋, 2023)。在这样的背景下,外语专业遭遇双重困境:一是来自AI时代的挑战,二是来自社会的挑战(处在招生下滑、就业困难开元体育官网入口外语专业面向AI时代的国际研究转型、专业被撤销的危机状况)。为了摆脱困境和危机,本文提出,外语专业的出路在于根本性变革,从单科性、专一性、封闭性的外国语言文学人才培养转向多元性、复合性、跨学科性的国际研究人才培养。本文主要聚焦为什么外语专业面向AI时代要实现人才培养的转型,为什么要转向国际研究培养研究型人才,转向培养国际研究的研究型人才有何优势,以应对AI时代的冲击和现实面临的困境(参见胡加圣、戚亚娟, 2023)。

  近些年来,面对社会的质疑、批评,外语界就“外语专业何为”“外语专业如何建设”等问题展开了大讨论,讨论的结果形成两种不同的观点:一是外语专业应坚守学科性质,立足内涵式发展(蒋洪新等, 2020; 查明建, 2023);二是外语专业应以新文科建设为契机,促进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拓宽其发展路径(刘玉梅, 2018; 蒋洪新等, 2020; 王俊菊, 2021等)。我们认为,这两条建设路径都无法摆脱外语专业面临的困境,应面向AI时代的挑战实现外语专业转型。

  从1862年设立京师同文馆开始,外语教育至今已有160余年的历史。1903年,京师大学堂开设“英国文学门”,标志着外语专业的创立,从此时期的高等学校开始兴办外语专业。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创办了8所外语院校,培养服务于新中国外事外交的人才。改革开放为外语专业大发展创造了条件,大部分高校兴办外语专业,顺应对外开放,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外语人才(张绍杰, 2019)。

  然而,近年来随着国内外时局的变化和经济转型,外语专业的地位和作用受到社会的质疑,表现在生源不足、缺少优质生源的尴尬局面,同时外语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更加突出,更有甚者,外语专业遭遇被撤销的困境。ChatGPT的开发和应用,加剧了外语专业对未来的担忧,工具性人才无疑将被AI替代。显然,外语专业的未来面临生存和发展的危机。

  因此,无论从现实和长远考虑,外语专业都要审时度势,顺应时代的变化实现人才培养转型,即从培养工具性技能型人才转向培养专于国际研究的研究型人才。可以说,实现转型是外语专业的唯一出路,更是未来其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要。这绝非是危言耸听,而是基于时局的理性判断和认知。

  外语专业长期以来津津乐道谋求自身发展,在国际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中做出了自身的贡献,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外语专业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的意识比较淡薄,其作用和地位不能被社会广泛认同,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要求我们的人才培养必须服务于国家战略的需要(参见蒋洪新等, 2020)。

  第一,提供人才支撑。党的二十大提出,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要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技术、科学”三位一体的支撑。人才培养是高校的第一要务开元体育官网,我们必须从服务于国家战略的高度认识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需要什么人才是外语专业转型的根本遵循。那么如何服务于国家战略培养人才?简言之,就是要使外语专业培养的人才能够服务于经济和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大局,现有的人才类型不能满足国家的需求,就应该顺势调整使其与国家的发展需要相一致,从而满足国家战略需求的人才支撑。

  第二,服务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党的二十大提出,哲学和人文社会科学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中国形象”“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创世界共同发展的美好前景而贡献智慧,这是新时代赋予外语专业的新使命。服务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培养会讲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塑造中国形象、传播中国价值的国际化人才。因此,外语专业应以国际化人才为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参与国际事务、具备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实际上,学界早就提出过培养国际化创新型外语人才问题(庄智象等, 2012),新形势下这一主张更凸显其必要性。

  无论从外语专业未来的自身生存与发展角度,还是从服务于国家战略的时代要求出发,都彰显出外语专业人才培养转型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外语专业隶属于外国语言文学学科,长期以来将语言、文学、文化视为其内涵,因此传统上称“外国语言文学专业”,在外国语言文学学科下培养外语人才。然而,改革开放后在正式招生目录中改为“外语专业”或“外语”,隐去了其专业性内涵,其结果导致外语专业方向模糊,本科阶段主要培养工具性技能型人才。新世纪后外语专业提出培养复合型人才,标志着其内涵发生变化。但总体上看,外语专业长期注重培养语言技能型人才,而不是培养研究型人才。

  外语类大学是我国外语人才培养的重地和摇篮,也是外语人才培养的主力军。然而,对外宣传时,常常是中文名称与英语名称不一致,如几所外语类大学的对外英文名称翻译为XX 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而不是XX University of Foreign Languages。为什么汉语名称与英文名称不一致?显然,翻译成“国际研究”大学更易于被国外理解和接受,然而这种名不副实暴露出外语人才培养的弊端,也就是说,一所外国语大学仅仅培养语言技能型人才不符合对大学内涵的普遍认知。外语界曾经开展过外语专业“到底是不是专业”的讨论,一种看法认为,外语专业顾名思义就是学习一门外语,掌握交际的工具,所以不是专业;另一种看法认为,外国语言文学本身就是专业,而从工具性和人文性阐述外语专业的性质(郭英剑, 2019),也很难说清它到底是什么专业。对外语专业性质的模糊不清导致了当今社会的种种误解和偏见。虽然我国过去的国情决定了人才培养的类型,但是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当今的国情世情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外语学科不再仅仅是工具型学科,外语不再只是单纯的交流工具,也是重要的研究工具”(宁琦, 2019: 18),外语专业“以培养知识人为信念、以技能观为主导”的专业教育必须转型(钟秉林等, 2023: 12),即从培养工具性人才转向培养研究型人才。

  外语学科是外语专业发展的基石,决定着外语专业的知识体系。外国语言文学学科近年来有长足发展,表现在2013年国务院学科评议组将外国语言文学研究拓展为外国语言学、外国文学、翻译学、国别与区域研究、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五大方向,这种拓展可能被认为存在外语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边界问题开元体育官网,却适应了AI时代对复合性知识体系人才的要求(任增元、刘军男, 2019)。虽然外语学科的发展尚未在外语专业的人才培养中充分体现,例如,本科的课程体系尚未包括国别与区域研究的内容,但预示着外语专业朝国际研究转型的必然性。也就是,外语学科在新时代服务于国家战略的过程中,必然要承担起培养国际化人才的任务,学科方向的拓展实际上是朝着国际研究的方向发展,为国际研究转型扫除了障碍。国际研究的内涵丰富,不仅包含了外国语言和外国文学研究,也包含国别与区域研究等相近的学科领域,如国际、国际金融、国际商务、国际关系等。

  外语专业的价值在于它在跨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中的作用。过去,外语专业主要局限于通过培养掌握外语工具的人在人文交流中发挥作用,而转向国际研究可在更广阔的领域凸显其借鉴与传播的社会文化功能,同时有利于构建中国的外语学科体系,促进学科交叉融合,真正发挥其在跨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中的作用。研究表明,具备跨学科复合性知识体系的研究型人才才能更加适应和满足AI时代的社会需求(许亚锋、高红英, 2018)。

  外语专业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处在逆国际化背景下,世界的大变局告诉我们,依靠国外培养人才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必须依靠自身力量培养国际研究的人才。另一方面,多极世界的格局在形成,文化呈多样性,世界国际组织需要复合型专业人才(张贵洪, 2023),这为外语专业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利用外语的优势不仅可在区域与国别研究领域发挥作用,也可在国际、国际金融、国际商务、国际关系等领域发挥作用。总之,外语专业具有跨文化跨学科研究的优势。

  具体而言,我们的优势在哪里?我认为至少有三点:一是外语能力;二是对于语言与文化文明的独特理解;三是对于跨文化教育的独有情怀。

  外语能力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国家竞争力的体现(文秋芳等, 2011),外语专业是培养外语能力的重镇。首先,外语教育的师资来源于外语专业。外语专业不但为广大的基础教育(如小学、中学、高中)培养师资,也为中等教育(如各类专科学校)培养师资,同时也为高等教育输送外语人才。其次,外语专业为外交外事政府部门以及其他涉外部门培养所需外语人才。再者,外语专业为商贸、外资企业、国际组织输送外语人才。转型后的外语专业,由于不但重视语言能力的培养,而且专于国际研究,使外语专业学生的外语能力升级,既具备将外语作为交际工具进行交流的能力,也具备掌握国际研究某一领域知识和研究的能力。与非外语专业的同类人才相比,外语专业学生因受过专业训练和大量专业阅读与写作的训练而无疑具有外语能力的优势。

  语言是文化信息的载体,也是思维的载体和认知的工具。语言的多样性决定了文化的多样性,语言不仅表征文明,而且传播文明和构建文明。外语专业正是在理解语言和文化的关系、语言和文明的关系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学习一种语言绝非是掌握和使用这种语言工具本身,而是通过语言承载的社会文化信息了解和认知这种语言的文化。考古学通过古老语言的发现,探究与其相联系的人类起源和文化渊源,非外语专业学习者往往是掌握目标语的显性知识,而对隐性知识了解得不够,外语学习者既掌握了目标语的显性知识,又了解其隐性知识,并且通过对母语和目标语的比较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及其认知差异和文化差异,因此,外语学习者的语言意识、文化意识使其在吸取世界的共同价值,以及传播中华文明和文化价值方面有独特的优势。

  外语专业教育本质上是跨文化教育,在文化教育中有其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人文社会科学的共同目标是人文教育,通过“以文育人” “以文化人” “以文塑人”,培养学习者的人文素养、人文情怀和人文精神(参见颜琪, 2014)。简言之,人文教育在于启迪心智、陶冶情操、孕育精神。外语教育的特殊作用,在于在两种文化交融、碰撞、汲取的过程中实现文化教育的目的。文化交融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然归宿,高级的文明必然流向低级的文明,反之低级的文明必然吸纳高级的文明,犹如江河必然汇聚大海。正是外语教育使文化交流不息,使文明互鉴精彩;在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中,不同文化的碰撞乃至冲突必不可免,外语教育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可化解文化间的矛盾、文明的冲突,亦可展示新的文明;文化交流可促进不同民族之间人们的相互理解,文明互鉴可推动人类的文明进步,外语教育在不同文化之间架起了一座交流互鉴的桥梁;通过这座桥梁,让学习者走进陌生未知的世界,在文化的鉴别中增强民族自豪感,在文化的交流中加深文明的尊重感,不仅如此,它可扩大国际视野和孕育开放性、包容性的情怀,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推动者。概言之,外语专业教育对跨文化教育的独有情怀,有助于转型后的国际理解和国际研究,开辟国际化研究型人才培养的新天地。

  外语专业面向AI时代的国际研究转型是应对未来挑战的时代变革,也是外语专业走出现实困境的唯一出路。我们有长期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经验积累,有大批留学归国的跨学科人才,有基础外语教育普及和提高的前提条件,这些都为外语专业的转型提供了可行性。诚然,我们提出外语专业转型不是全面废除原有的外语专业,而是原有外语专业基础上的革新,也不是提倡各类高校一盘棋实现转型,而是提倡各高校的自主选择,比如,师范类院校就不适合转型,反而要加强外语专业性研究型人才培养,有的院校也不具备转型的条件,那就要根据时代和社会的需求做出相应的调整。总之,外语专业这艘巨轮掉头不容易,我们可先做试点再有计划地进行推广,外语类院校和综合类院校应率先实施变革。最后,我呼唤,外语专业面向AI时代必须抓住机遇进行大刀阔斧的变革开元体育官网,开辟外语专业的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