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体育期刊目录 《外语研究》2024年第3期
发布时间:2024-08-08 23:58:12

  五金摘要:本文借用译者行为“文本-行为-社会”三位一体互动关系分析框架和分析方法,结合文学翻译和应用翻译实例,分析了译者行为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证明人本路径译者行为研究的个性化特征、分析方法和三位一体分析框架对于解决问题与解释现象的普适性和解释力。

  摘要:译者行为批评理论观照“人”的行为,是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于翻译研究的映射,是翻译活动的认识论,也是翻译研究的方。该理论提出的“翻译内”与“翻译外”分野、“求真—务实”连续统评价模式以及“文本—行为—社会”三位一体的评价系统,既是对人与“文本”“社会”这两种“在世界之中”的不同存在方式的动态交互分析,也是对人与文本和人与社会双重建构翻译终本的译者行为动态分析。研究译者行为是将“人本性”归还翻译研究的哲学探索。

  霍红. 2024. 译者行为批评理论的存在主义哲学思辨[J]. 外语研究(03):6-11,111.

  摘要:本文基于自建的《阿Q正传》原文本与华人离散译者王际真英译本、英语母语译者威廉·莱尔英译本的平行语料库,以译者行为批评理论为依据,以计量风格学和语料库翻译学的相关风格分析参数为参照,从词汇、句法和语篇三个层面对比分析了上述两英译本的翻译风格。研究发现,在“求真—务实”译者行为连续统评价模式观照下,王译本更偏向于“求真”,而莱尔译本则更注重“务实”开元体育。两译本呈现的不同翻译风格和译者行为与译者所处的社会语境、译介动机和文化身份存在关联性。

  黄勤,冯赛男. 2024. 基于语料库的《阿Q正传》两英译本翻译风格之译者行为批评[J]. 外语研究(03):12-19.

  摘要:近来兴起的ChatGPT改变了人们对语言生成的认知。本研究基于体认语言学的语言生成观审视ChatGPT的语言生成和语言性能,以期获得语言研究和人工智能融合的启示。本研究首先回溯了ChatGPT语言生成技术的三个环节,分析了相关的理论语言学内涵;其次,结合体认语言学从现实到认知再到语言的语言生成观,分析人们真实使用的语言是现实、认知的产物,进而结合ChatGPT语言生成的三个环节,分析其语言生成基本遵循从“语言到语言”的生成范式,其语言生成只有少量的认知间接参与。ChatGPT庞大的语料使其具备强大的语言生成能力,但是由于缺乏现实和认知作为基础,会形成与事实不相符、语义混淆、无意义废话等性能偏误。最后,本研究认为优化ChatGPT语言性能的关键要解决其具身认知难题。

  摘要:本研究以评价理论为框架,对大规模生物灭绝领域学术文献中的引用内容进行人工标注;借助突变度分析,识别36年间各个时期内频次发生激增的评价资源,并在此基础上探究该领域科学知识的发展演进规律。研究发现,评价资源的分布情况能够反映科学共同体中立开元体育期刊目录 《外语研究》2024年第3期、反对、支持等态度倾向的集体转向趋势,能够反映科学知识“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发展过程。研究结果证明了评价理论在引用情感研究中的价值,对于改进传统引文分析中存在的问题具有一定启示。

  马晓雷,陈颖芳,胡琼. 2024. 基于引用情感分析的领域知识发展演进特点研究:评价理论视角[J]. 外语研究(03):26-34.

  摘要:本文旨在讨论最简句法研究中合并操作与工作域,同时剖析Chomsky新近通过工作域对合并进行重塑的出发点及基本思路。结合早期最简句法的典型做法、侧向移位、迟合并、平行合并以及Chomsky新近的观点等角度讨论三个问题:工作域是什么?需要多少个工作域?合并如何影响工作域?本文认为,上述合并的拓展形式均涉及至少两个工作域,合并后工作域中可及成分数量会增加,因此在Chomsky看来不符合“降低运算原则”的要求,应该被摒弃。其次,Chomsky新近基于工作域对合并操作的重塑在很大程度上明确了合并对工作域产生的影响,消除了一部分对工作域的误解。但Chomsky没有给工作域下形式化定义开元体育,他利用递归性差异和孤岛现象来反对合并拓展形式的做法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

  邓昊熙. 2024. 论最简句法中的合并操作与工作域——兼论Chomsky新近对合并操作的重塑[J]. 外语研究(03):35-43.

  摘要:基于Martin和Zappavigna提出的副语言系统,本文采用多模态分析法,描写并阐释司法社工在社区矫正个别教育谈话环节中如何使用不同类型的副语言与语言资源协同实现身份构建。研究结果表明:副语言系统与语言资源在身份构建上具有互补性,司法社工的四种身份经由音韵融合型副语言和语义融合型副语言资源得以构建并强化。厘清社区矫正司法社工身份的副语言实现过程,有利于完善司法社工的专业服务水准,也有利于推动我国社区矫正工作的健康发展与司法治理的社会化进程。

  郑洁,袁传有. 2024. 社区矫正司法社工身份的副语言实现[J]. 外语研究(03):44-50,91.

  摘要:新的历史时期,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亟需提升文化软实力,“自塑”中国形象,传播中国声音。这对文学翻译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人才培养模式亟需创新。新时代,文学翻译人才培养应实现从翻译到“翻译+国际传播”的转变,以提升中国思想的国际传播效能。本文认为,树立翻译与国际传播交叉融合的教学理念、科学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复合型师资队伍建设、加强翻译人才全要素教学是培养“翻译+国际传播”融合型文学翻译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

  祝朝伟,任淑平. 2024. 新时代“翻译+国际传播”融合型文学翻译人才培养研究:概念、内涵与路径[J]. 外语研究(03):51-56,82.

  摘要:基础教育“核心素养”与高等教育“新文科”均秉承了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理念,两者均蕴含了外语教育的学科发展任务。本文结合我国核心素养发展框架以及新文科建设对外语学科发展的总体要求,在对现行外语学科核心素养的维度及内涵论证分析基础上,提出外语学科核心素养应该在“语言文化素养”“思维学习品质”“国际责任意识”三个维度上展开。这不但体现了“基础—能力—态度”这一素养发展的内在逻辑,也凸显了外语学科的知识性、工具性、人文性及外语特质性等特征。外语学科核心素养体系要具有整体性、系统性、阶段性、连续性、发展性等建构特点,外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实施要做到可定、可行、可教、可学、可评、可续,通过不同学段的课程来具体实施,这样才能助力“益于终身发展”的核心素养目标。

  安丰存,王铭玉. 2024. 新时代外语学科核心素养建构:价值意蕴、内涵维度与实施路径[J]. 外语研究(03):57-63.

  摘要:语音回路在多个研究中都被证实对二语词汇习得有促进作用,然而这些研究主要是基于母语为拼音文字的英语学习者。对于母语为符号文字的英语学习者的研究还相对较少,且这一促进作用是否受学习者二语水平影响也鲜有研究。本研究比较了较高和较低水平中国英语学习者学习英语假词时语音回路的作用开元体育。两组学习者在两种条件下(控制条件和发音抑制条件)分别完成了两组配对联想学习任务。结果表明,当语音回路被抑制时,两组学习者的学习效果都减弱,但是高水平组下降的幅度要显著地大于较低水平组。由此可见,语音回路对于中国英语学习者词汇习得的促进作用受学习者二语水平的影响,并且二语水平越高,促进作用越大。

  曹宁,陈桦. 2024. 语音回路对词汇习得的作用——不同水平中国英语学习者对比研究[J]. 外语研究(03):64-68.

  摘要:贾平凹小说《极花》聚焦女主人公胡蝶被拐后的惨痛经历及复杂心路历程,2019年由英国女翻译家韩斌(Nicky Harman)翻译成英文出版。本文对《极花》及其英语译作Broken Wings进行对比分析,以女性文体学为理论框架,从词汇、句法和叙事视角多个层面探讨译者的思想观念、意识形态如何影响译文性别话语的呈现以及人物形象的塑造。研究发现,作为女性译者,韩斌对女主人公表现出极大同情,在细微之处展示胡蝶的复杂情感,突出胡蝶作为女性的主体意识,重构了性别话语,重塑了人物形象。

  龙堃,孙会军. 2024. 《极花》英译本性别话语重构及人物形象重塑研究[J]. 外语研究(03):69-73,97.

  摘要:历时超过10个世纪的佛经翻译给中国文化带来深远影响,这和佛经翻译赞助人的力量密不可分。依据佛经翻译赞助人的演变,从汉代至宋代的佛经翻译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个体自发的佛经翻译、士大夫赞助的佛经翻译以及国家赞助的佛经翻译。赞助人的演变使佛经翻译的物质基础得到保障,翻译规模、翻译流程、译经数量随之稳步发展,也促进了佛教在中国的本土化与广泛传播。

  王娅婷,冯全功. 2024. 从汉代到宋代佛经翻译赞助人的演变研究[J]. 外语研究(03):74-82.

  摘要:十月后,“Diktatur”()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核心概念开始传入中国,并伴随着20世纪20年代的社会主义论战成为讨论的焦点。汉语语境中“Diktatur”的早期传播,与《哥达纲领批判》及相关文献的译介是同一历史过程。本文从概念史的角度切入,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背景下,以《哥达纲领批判》汉译本为中心,重点考察“Diktatur”经由翻译跨越时空进入汉语语境后落地、调适、生根并最终融入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符号系统的历史。经考证,该概念在汉语语境下经历了中日互动词“”与本土词“”并列竞争、本土词逐渐替代互动词的演变,最终在延安时期“”确立了与“Diktatur”对译的稳定地位。在《哥达纲领批判》实现文本中国化的过程中,“Diktatur”概念的内涵也经历了由苏维埃式无产阶级向人民的发展。

  牟春伟,杜凤刚. 2024. 《哥达纲领批判》汉译本中“”概念考辨[J]. 外语研究(03):83-91.

  摘要:受限于“批评”一词内含的否定倾向,翻译批评时常表现为面向翻译的论争式、摧毁式话语,这无疑阻碍了翻译场域内各主体间对话的建立,也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批评的建构力量。批评应是一种面向他者的敞开,一种伦理意义上的解蔽,利他性是其本质属性。本文尝试从拓展翻译可能性、促进翻译价值转化和助推翻译理论建构三个层面探讨翻译批评的利他性本质,指出翻译批评是一种有限的“馈赠”,并联系现有批评实践进一步探索翻译批评“利他”的实现路径。

  胡陈尧. 2024. 有限的“馈赠”:论翻译批评的利他性[J]. 外语研究(03):92-97.

  摘要:本文追溯了简·亚当斯和平主义思想生发的现实背景和精神源头,包括个性传承、宗教伦理观以及依据良心而活的信念。长于观察、阅读、反思的亚当斯在生活和书本的双重熏陶中获得了洞见和力量,冲破家庭束缚和社会成规,创建赫尔会馆,参加进步运动,反对美国政府发动的美西、美菲战争,并在一战期间积极维护和平,即便遭遇声名沉浮也坚守和平主义理念,在她所处的时代展现了女性独立意识以及拒绝暴力与战争的人道主义精神。

  秦文华. 2024. 简·亚当斯和平主义思想溯源及实践回顾[J]. 外语研究(03):98-103.

  摘要:彼得·阿克罗伊德作为当代伦敦心理地理学复兴运动的主要文化推手,在对伦敦城市地景进行文学制图式的想象性书写中,将其具有玄秘主义色彩的“时序共振”和“地域之令”哲学理念与空间叙事艺术深度融合,从而生成了对玄秘世界中虚构和历史事件的空间复现表征,即对某一城市特定文化地理空间的反复书写模式。本文试图深入探讨这一空间叙事模式特征的主题意旨、审美效果以及深厚的文化内蕴。在其复现叙事中,特定的文化地理空间环境对其中人物精神和行为具有支配性作用,具体表现为相同事件超越不同时域在同一地域反复重现,从而赋予小说中特定的文化地理空间陌生与熟悉并置的玄秘主义色彩。由此,阿克罗伊德既积极呼应了现代主义空间写作的潮流,也继承并发展了英国视像派传统中空间想象的书写传统,昭示了文化地理空间和居民行为之间的玄秘关联,赋予了小说城市哥特空间的暗恐效果,绘制了一幅历史与现实耦合的玄秘城市地图。

  张浩. 2024. “时序共振”与“地域之令”——论彼得·阿克罗伊德小说中的空间复现书写[J]. 外语研究(03):104-111.